
■张杰 2015年上半年,国内奢侈品行业迎来一波意想不到的变化。 用“你唱我来”来形容中国各大奢侈品牌的降价并不为过。 不过,在中国零售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奢侈品的降价并不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钱包缩水。 一些机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偏离本土市场。 大牌在中国低头,是机遇还是困境? 奢侈品降价 今年3月初,香奈儿首次宣布将对中国市场实施全球一致的降价政策。 紧接着,众多奢侈品牌纷纷效仿,迪奥、百达翡丽、卡地亚等奢侈品牌也纷纷宣布下调或计划下调在中国市场的产品价格。 此后,Gucci、Prada等国际奢侈品牌也加入了打折风潮。 手表品牌泰格豪雅和真力时在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采取了相同的价格策略。 其产品的降价记录也一次次刷新,最大的更是低至30%到50%的折扣。 与此同时,奢侈品市场受到财政部公告从6月1日起下调服装鞋靴、护肤品等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调整的影响,再次令奢侈品市场受到冲击。 此前集中降价的商品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受此影响,奢侈品降价潮再次蔓延。 此前,高端奢侈品的降价开始转向国内轻奢品。 此后,Michael Kors、Coach等平价奢侈品牌也开始打折。 降价已经波及日化企业。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已经明确表示将下调大部分进口产品的价格,这意味着其在中国销售的多个品牌,包括兰蔻、碧欧泉等,将全面调整价格。 随后,雅诗兰黛和资生堂也表示将调整进口化妆品的价格。 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价格协调”和汇率波动只是奢侈品降价的原因之一。 销售业绩。 事实上,降价的背后,是近年来奢侈品牌在中国的业绩不断下滑的无奈事实。 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下滑1%,这是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北京的个别奢侈品店,客流降幅高达50%-60%。 “很多奢侈品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内地大量奢侈品店空置,成为广告牌和陈列店,但仍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 上述人士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危机与机遇并存 国内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购买力弱吗? 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贝恩最新发布的奢侈品报告,2014年中国人消费的3800亿元奢侈品中,只有30%发生在中国境内。 在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市场,手表销量下降幅度最大,过去三年分别下降了5%、11%和13%。 “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未减弱,但由于国内外奢侈品价格的巨大差异,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在国外购买。” 一位长期关注奢侈品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海外购物渠道越来越丰富,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外流极为严重。 当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同比下降11%时,76%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国外。 财富品质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高达1060亿美元,其中中国国内消费仅为250亿美元,中国人购买了46 世界上 % 的奢侈品,而只有 1/4 的消费是国内的。 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各大奢侈品牌在“新兴市场越多,价格越贵”的理念指导下,国内奢侈品与国外价格的差价过大。 只卖不做后期维护等因素,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在国内门店的可信度,最终选择出国购买或代购。 一位奢侈品业内人士直言,此次众多奢侈品牌降价后,消费者无需“坐飞机”再出国购买,这实际上预示着国内奢侈品市场将迎来复苏迹象。 不过,也有人告诉记者,现在说奢侈品市场正在回暖有些为时过早。 虽然各大品牌都宣布降价,但目前看来品类很多,全面降价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从地域来看,香港大部分品牌都在降价,而内地全面降价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对此,另一位长期关注奢侈品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称,全球价格统一,也是各大品牌近战的时代,机遇与危机并存。 .